6月10日上午,002cc白菜资讯2025届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在人文楼5303会议室举行。系主任梁志教授以“时代·史学·你我”为题,围绕时代与史学的关系、史学对个人的意义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精彩讲座,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毕业生党员注入史学智慧与前行力量。我系2025届全体毕业生党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一
时代之变:在颠覆性浪潮中重审史学的“现代性”
梁老师指出,当今时代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一方面,中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间完成了从农耕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跨越。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粹主义、反全球化、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呈现出回潮的趋势。时代的急速变迁给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精神产品,也导致相当一部分人陷入当下所特有的焦虑:做(好)了还没想好,想(好)了再做来不及;信息大爆炸引发了“文化体力”的显著下降;时刻面临被追赶的竞争压力、被技术替代的职业危机、被机器异化的生存困境。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历史学人都需要思考:史学作为最传统、最古老的一门学科,能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二
史学之力:史学的学科本质与时代价值
史学是叙述进化之学。梁启超曾概括说: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梁老师强调史学的本质是揭示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并以龚自珍“大出入论”为切入点,指出既要深入历史肌理考镜源流,又要跳出具体事象把握发展大势。这种“长程眼光”赋予了历史学人以理性从容的态度观照时代变迁的独特优势。梁老师鼓励大家,在“术”的积累中领悟“道”的智慧,于曲折中洞察“进化”的必然逻辑。
史学是放开眼量之学。针对“阅历有限性”与“史学时空无限性”的矛盾,梁老师提出“放开眼量”的治史境界,并以“羊性”与“狼性”的辩证关系比喻历史学人的品格:既要有温和淡定的学术定力,又要有敢为人先的开拓胆魄。通过研习古今中外历史,拓展认知边界,勇于突破“舒适区”,从而形成“眼界宽→见识广→直觉准→胆识强”的能力进阶链。与此同时,还能够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耐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便是以“高启动成本”换取“累计效应”,最终实现“飞轮效应”。
史学是扩充心量之学。梁老师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来概括史学对人格的塑造作用。他鼓励大家超越内卷焦虑,以遇强则强的竞争意识融入时代洪流;给予自己一定的容错空间,淡定从容地看待一城一池的得失,平衡“舍”与“得”,在“进”与“退”的抉择中蓄势致远;不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将“小我”置于“大我”之中,在成就团队的同时成就自己。
史学是反思之学。梁老师借吕祖谦“历史如药山”一语,强调治史需秉持“当如身在其中”的沉浸式思维,在对历史上理乱兴衰、成败得失的复盘中反观当今世界的人与事。这种反思不仅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更应内化为“吾日三省吾身”的思维习惯,通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我革新,实现认知升级与人格完善。
史学即人学。梁老师指出,正如文学即人学,史学的本质也是“人学”。史学的研究对象正越来越明显地下沉,从王侯将相转向普罗大众。相应地,叙事范式也从宏大记述转向发覆内心,折射出对人性的深度关切。他倡导以“同情之理解”培养同理心,通过换位思考与共情体验超越个体经验局限,在对身边人生存状态和境遇的直观感知中形成更具温度的历史观与更富责任感的现实关怀。
三
你我之责:历史学人的使命与担当
最后,面向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党员,梁老师殷切提出三点期许:第一,打破“耻于求助”的思维定式,在主动沟通中汲取经验、寻求“指南”、破解困局,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第二,以布克哈特与奥古斯丁的箴言为精神坐标,在快节奏生活中构建“闹中取静”的心灵空间,通过史学阅读与反思,实现“愉悦自我”与“完善自我”的统一;第三,牢记党员身份与历史学人的双重使命,胸怀天下,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以“察势观风”的史学智慧把握时代脉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02cc白菜资讯融媒体中心
供稿人:钱泓霖
摄影: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编辑:雷子妍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